一.實驗原理
連續流動注射分析的原理是運用經典比色法方法,測定揮發酚的化學反應單元基于4-氨基安替吡啉直接分光光度法(GB/T5750.4.9-2006)。樣品用濃磷酸酸化至pH<4,在酸性條件下,樣品通過150℃在線蒸餾釋放出酚,被蒸餾出的酚類化合物,加入弱堿性(pH=10)鐵氰化鉀溶液,與4-氨基安替吡啉反應生成橙黃色的安替吡啉染料,于505nm波長處測定吸光度。
連續流動注射儀通過蠕動泵壓縮不同內徑的彈性泵管,將試劑、試樣和氣體按比例吸入管路系統中,用空氣氣泡把樣品試劑阻隔開來,使試樣片段在連續流動的系統中混合均勻、蒸餾、保溫反應,顯色后測吸光度,通過數據轉換器和軟件實現自動連續測量和數據處理。
二.實驗儀器與試劑
儀器:荷蘭SKALAR公司San++自動分析儀、SA1100自動取樣器、SA5000化學反應單元、N86蠕動泵、低溫恒溫槽、儀器控制與數據處理系統。
試劑A:蒸餾試劑,50mL85%的磷酸(H3PO4)溶于400mL純水,然后加入純水至500mL。
試劑B:4-氨基安替吡啉溶液,將130mg4-氨基安替吡啉溶于180mL純水,加純水至200mL后再加入1mL聚氧乙烯月桂醚(Brij35)搖勻。
試劑C:鐵氰化鉀溶液,取0.4g鐵氰化鉀、0.6g硼酸和1.0g氯化鉀溶于180mL純水,用1mol/L的氫氧化鉀調pH至10.3后加純水至200mL。
三.測定方法
打開連續流動注射分析儀電源,放下空氣拉環,打開蠕動泵,開水浴15℃。
將揮發酚的試劑管放入純水中走水20min,打開加熱器,開氮氣,減壓閥調至0.1mPa,流量(70~80單位)。等加熱器溫度達到設定值,將試劑管放入相應的試劑瓶中,選擇分析項目,觀察基線。等基線穩定后,開始分析。
四.異常現象與處置
基線異常
日常分析必須在基線走平之后才能進行,基線異常是常見故障。基線出現鋸齒狀毛刺時,形成原因可能是氣泡不均勻,應檢查空氣管及模板上的連接口是否有松動或彈性下降,進行重接或更換。
基線出現短促的跳動時則可能是因為試劑未脫氣或電壓不穩,應將配制試劑用水先脫氣。當基線出現不規則蔓延性波動時,除了觀察氣泡均勻性還應當檢查試劑是否為新鮮配制、比色杯是否被污染、泵管接口是否有阻塞現象。試劑有雜質時應先過濾,比色杯難以清洗時,應用注射器從脫泡管里打入重鉻酸鉀放置浸泡,不宜放入超聲波儀里清洗,以免損壞。基線連續飄高或飄低時,還應檢查試劑溫度,冰箱取出的試劑應平衡至室溫后使用。當基線比平時低很多時,應檢查試劑或取樣器沖洗液是否被污染,更換新配制的試劑。
峰形異常
當同一位置峰高不一致,可能原因是進樣空氣泡太小,可延長進樣空氣時間;也可能是泵管彈性下降,需檢查更換泵管。當同一位置出現有規律的肩峰,可能原因是沖洗閥漏氣,應檢查沖洗閥接口。
當峰形不同位置出現不同形狀時,應檢查進樣管和樣品基質,進樣管有部分堵塞應將其更換;樣品有混濁時應先過濾,應調節樣品酸堿度與取樣器沖洗液酸堿度一致。如配制標準時加入硫酸銅,每升樣中也加入1g硫酸銅。取樣管太長或受污染,氣泡流動過程中會分裂,會引起出現峰粘連或拖尾,應清洗或更換。
標準曲線異常
標準曲線應經過或接近原點,當曲線截距(空白值)較大時,原因可能是配制標準的水受到被測成分的污染,應更換新的稀釋液;也可能是標準系列與沖洗液之間酸堿性不融洽,應調節標準系列與沖洗液樣品pH值和基質濃度盡量一致。標準曲線出現偏低離群點時應檢查標準管加樣量是否充足。
綜上所述,連續流動注射分析儀使用中的維護保養非常重要,要定期清洗、加潤滑脂、檢查泵管,并設置、完善維護記錄本,出現故障和更換配件的情況都應當做好記錄。